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

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消文_4/28進度

正行分二‧一.總共修法‧二.此處修法。 今初
所言修者。謂其數數於善所緣‧令心安住‧將護修習所緣行相。蓋從無始‧自為心所自在‧心則不為自所自在。心復隨向煩惱等障‧而為發起一切罪惡。此修即是‧為令其心‧隨自自在‧堪如所欲‧住善所緣。此復若隨:任遇所緣‧即便修者‧則於所欲如是次第‧修習爾許善所緣境‧定不隨轉。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‧成大障礙。若從最初令成惡習‧則終生善行‧悉成過失。故於所修諸所緣境‧數量次第‧先須決定。次應發起猛利誓願‧謂如所定‧不令修餘。即應具足憶念正知‧而正修習‧如所決定‧令無增減。
此處修法者。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‧及不親近所有過患‧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。次應多起防護之心。謂不容蓄‧分別尊長過失之心。隨自所知‧應當思惟‧戒定智慧聞等諸德。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‧應恆修習。次應思惟如前經說‧於自已作當作諸恩‧乃至未發誠敬而修。



消文:


正行分二‧一.總共修法‧二.此處修法。 今初
所言修者。謂其數數於善所緣‧令心安住‧將護修習所緣行相。

正式的修行分為二個→一.總共修法;二.此處修法‧
總共修法,也就是總個修行的大綱,這個大綱一定要前後連貫,與之前所講的及往後所講相互連結才會圓滿。
現在對於修行是這麼一回事呢?
先說明何謂行相,行相的行是經書中所提及的受、想、行、識的行,行相是指我們的心理狀態,有惡的特質也就是會遭到自他惡果的、有善的特質,亦即會遭到自他善果的特質,所以這個行相簡言之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‧
所謂的修行,就是要我們不斷地去緣善的行相,將以前惡的行相改過來並安住在善的行相當中,不斷的去修習及保護善的行相。

蓋從無始‧自為心所自在‧心則不為自所自在。心復隨向煩惱等障‧而為發起一切罪惡。


我們自無始以來,任由自己的識心 (受、想、行、識)放逸,自己無法主宰這樣放逸的識心,任由它(我們的識心)一天到晚隨著無明流轉,這是修行的最大障礙,
而由於這個無明煩惱的行相,讓我們造了種種的惡業及罪過‧


此修即是‧為令其心‧隨自自在‧堪如所欲‧住善所緣。

這就是因為以往的錯誤,所以我們要修改錯誤的心識,讓它能夠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安住在善的心識‧若能安住在善的行相,方能感到善的果報‧能如此一步一步往上修,就能離苦得樂‧

此復若隨:任遇所緣‧即便修者‧

這就是目前我們一般剛修行的狀態,但我們在修行過程中,不能碰到什麼就修什麼,一定要分辦清楚,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,不能任遇所緣的去修‧


則於所欲如是次第‧修習爾許善所緣境‧定不隨轉。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‧成大障礙。

因為我們急欲修行,若不瞭解修行的層次、內涵及次第的話,任由自己隨遇所緣,那麼因為我們沒能依次第修行,把握不住修行的真正內涵,我們希望能善所緣境,安住在善的行相當中,最後變成任遇所緣,當然定不隨轉‧成為修行的最大障礙‧

若從最初令成惡習‧則終生善行‧悉成過失。

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養成這樣修行的錯誤習慣,也就是惡習性,儘管我們初發心是好的,然由於惡習性,一生的善行,也都是過失,最後仍然生生世世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‧可惜啊、可惜,終生善行,悉成過失。

故於所修諸所緣境‧數量次第‧先須決定。
正因為如此,所以對於我們要修的內容、整個的內涵,它的質與量,質就是內涵,要完全沒有錯誤,量要圓滿,次第要無誤,也就是要修行之前就要有這樣的認知‧
果若如此,那麼貪念來時→你不動;逆境來時→你不瞋、美食在前→你不癡,內心就如金剛一樣,魯魯不動,誠所謂:「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」。


次應發起猛利誓願‧謂如所定‧不令修餘。

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,其次要發起猛利的誓願,內心才不會動搖,為什麼呢?
因為我們的內心常隨境轉,唯有發起強而有力的誓願,讓心裡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不隨境轉,完全定住在善的行相當中,八風吹不動‧方不致於在修行的門外原地踏步,門外空轉‧

即應具足憶念正知‧而正修習‧如所決定‧令無增減。

這個時候就應具足憶 (整個的修行就是這四個字)正知和正念,
(例如當你唸佛號時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唸,這是正念;你當下內心知道你正在唸佛號,這是正知)
所以我們要具足憶念正知,如當初所決定的 (謂如所定) ,不增也不減,這就是整個修行的總綱。


此處修法者。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‧及不親近所有過患‧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。

那麼我們現在要修的是什麼呢?
我們已經了解了修行的方法了,那就是依止善知識,依止善知識前,先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與及不依止善知識會有怎樣的過患,依止善知識,會讓我們逹到究竟的圓滿佛果,所以會引動我們一心一意去求它,這是拉的力量;相反的,不依止善知識的害處,會引發我們現在甚或未來諸多大苦,所以我們要遠離惡知識,那麼這是推的力量‧


次應多起防護之心。謂不容蓄‧分別尊長過失之心。

其次應該要生起防護之心,內心不能生起對於尊長的過失,生起了一定要拔除掉,不能讓它增長‧尊長如法我們,趕快跟他學;尊長不如法,我們要努力救護他;悲心不夠學慈悲;智慧不夠學智慧‧這才是我們修行應作的事‧


隨自所知‧應當思惟‧戒定智慧聞等諸德。

所以隨著我們有這樣的認知,我們應該多多思惟善知識種種的好處,種種的功德,只要內心生起這樣的想法,縱使它有一點點過錯,也不會阻礙我們的修行‧

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‧應恆修習。次應思惟如前經說‧於自已作當作諸恩‧乃至未發誠敬而修。

我們這樣一心如法的去修行,一直修到內心當中「信」清淨了,修到清淨的信的行相生起來了,那麼進一步,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就會一心一意去依止善知識,所有善知識的好處都得到了,那麼這是無比的功德喔‧
再來呢就要思惟如前經中所說的,念善知識的恩,也就是師長對我們所作的恩德及未作的恩德,所作的恩德呢,就是讓我們有機會依止他,讓我們遠離惡道;未作的恩呢,就是善知識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走向成佛的道路‧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