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

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

第六攝彼等義者。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‧應知即是如前所說‧若一二次‧修所緣境‧全無所至。

若是至心欲行法者‧須恆親近‧無錯引導‧最勝知識。爾時亦如伽喀巴云‧「依尊重時‧恐有所失。」

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。不生利益反致虧損。故此依止知識法類‧較餘一切極為重要。

見是究竟欲樂根本‧故特引諸無垢經論‧並以易解‧能動心意‧符合經義‧諸善士語‧而為莊嚴‧將粗次第‧略為建設‧廣如餘處‧應當了知。

我等煩惱‧極其粗重。多不了知依師道理。知亦不行‧諸聞法者‧反起無量依師之罪‧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‧

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‧數數思惟。

於昔多生‧未能如法依止諸罪‧應由至心而悔‧多發防護之心。自應勵備法器諸法‧數思圓滿德相知識‧積集資糧‧廣發大願‧為如是師‧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。

若如是者‧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‧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。

消文:

第六攝彼等義者,一般普遍地來稱揚讚頌所依止的善知識,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綱領是親近及依止善知識,並依善知識的教導如實的去作,作了以後,還要看是否作對,是否與我們所學的佛法相應,如果作對了也相應了,更要殷重如實的去修,假定你修了,只是修了一、二次也沒有用,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跟隨善知識學習,就是要對治我們貪、瞋、癡等的無明行相,我們是因為要緣這樣的法,才會依止善知識,所以只修了一、二次是完全沒有用處的‧

如果我們一心想修行佛法,就必須要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,因為善知識必定會引導我們最殊勝最正確的正法。
那時就如伽喀巴云:「那麼要怎樣依止善知識呢?要像孝子心一樣畢躬畢盡依止善知識,就怕稍有一點閃失都不行。

如果說我們不曉得依止的道理而去依止的話,不但得不到利益,反受其害‧
所以依止善知識的基礎,比其他一切都來得重要。

我們依止善知識,最重要的是要學佛及成佛,大師看到了這個究竟欲樂的根本,所以特別引用與我們目前所學的佛法相應的經、論、祖師的語錄,並用最通俗淺顯易懂的方式使我們了解,讓我們能夠輕易的轉動無始以來內心的無明,大師這樣用心良苦的解釋深奧的經義,卻是符合經義的,也就是要我們如實的理解‧
祖師的語錄是真正莊嚴的‧將這個大剛及原則 ( 將粗次第 ) 如實的去修行,我們想要學得更多,就應該要知道這樣道理。

我們現在的煩惱非常的粗重‧就是需要善知識來淨化我們,然而卻往往不知道依師的道理,就算知道了,也不照著去作,在這種情況下,本來依止善知識是為了淨除我們的罪障、積聚資糧的,現在反而因為我們沒能正確如法行持,反而增長了無量的罪過,那有了罪過就該馬上懺悔,而未造的罪要防護,要用這樣的心態來懺悔及防護。


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所告訴我們的過患,就是依止善知識有什麼殊勝大利益,而不依止又有怎樣嚴重的害處,由於我們無始以來習氣很重,業力很強,因此我們聽聞了善知識的教誡後就要數數思惟,也就是聽完了馬上思惟、觀察並如法地修持。

我們自無始以來,由於未能如法依止善知識所造的罪過,應該至心的懺悔,以後不能再作,未造的罪要防護,等我們罪障消除了,資糧累積了,努力的去修習,讓自己成為具相的弟子,使自己成為能夠接受佛法的法器,並如理修學,這些都完全要靠善知識給我們教導‧
所以我們真正要修行就要發證得無上菩提的大願,然後數數思惟圓滿善知識德相,消除罪障、集聚資糧,我們只要種下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因,並依照善知識所受攝的言行教誡如法修行,將來必能成就證得無上菩提的果。

如果我們能這樣作的話,不用多久,我們就會像為求善知識而痛哭流涕的常啼佛子,以及求知若渴的善財童子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